我们常说“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”,这个说法源自晚清和民国时期炒股平台,常把远古的伏羲、黄帝等人物当作历史起点。民国时期还有人提出“黄帝纪元”,把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作为元年,到了2023年便记作黄帝纪元4720年。只是黄帝时代太久远,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,更多停留在被反复加工的传说里。
即便是我们熟悉的商朝,也曾长期被当作传说,直到甲骨文和大量青铜器出土,商朝才被确认进入可信的历史阶段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,才把商汤灭夏以后的年表逐步厘清。但相比商周,关于夏朝的年代学研究还很困难,考古材料稀少,至今只能给出一个基本的时间框架,进展缓慢。那么,关于饱受争议的夏朝,我们能从哪些角度去判断它是否真实存在呢?
展开剩余82%首先要说明:传说并不等于完全虚构。很多被当作“文学作品”的古代故事,往往是基于真实事件,经过口传与加工后才形成现在的版本。像《三国演义》《封神演义》《西游记》这些经典,最初都根植于历史、民间故事或宗教传说,后来被文人润色、演绎,才流传下来。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可能起源于真实的治水活动,但在文字出现前,这些信息主要靠结绳记事和口口相传保存,难免被增删改写。文字出现后,手抄、刻写的错误与加工又会进一步改变原貌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“传说”全盘否定,但也不能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把它当作确凿史实。
判断夏朝是否存在,可以从“金属、城市、文字”这三个文明要素来考察:
一、金属
考古显示,中国最早的金属制品可追溯数千年前。疑似属于夏文化或与夏时代相近的遗址,有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,年代大致在距今约3500–3900年之间,这与传统上对夏朝的时间框架相近。东下冯出土过红铜和青铜器共33件,器形偏小,且同时出土大量陶器和石器,呈现“铜石并用”的过渡特征。起初该文化被视作龙山文化的一个类型,但随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(通常与“二里头文化”关联)更多的研究,学界认为东下冯可以看作二里头文化的地方变体。相比较而言,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在数量和制作精良度上都更胜一筹。这些金属发现至少为夏朝时代的青铜使用提供了客观线索,说明这一带确有向青铜文明过渡的实物证据。
二、城市
城市的出现依赖于较高的农业生产力,只有粮食充足、社会分工明确,才能形成大量非农业人口和稳定的聚落。考古上被一些学者视为夏都遗址的偃师二里头,在鼎盛期被估计可能有上万人口,远超同时期一般的聚落规模。城墙、夯土层、居住区与作坊遗迹都表明它是一个成熟的城市形态。要维持这样一个城市,背后需要更广阔的耕地和大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,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的耕作痕迹、墓葬群、手工业遗存,一并构成了支持城市存在的证据链条。
三、文字
文字是确认一个朝代进入“有史可考”行列的关键,但关于夏朝我们目前还没有直接出土的书写材料。相比之下,商代的甲骨文已经非常成熟,现存最早甲骨文字距今大约3200年,字形完整、功能多样,显示文字发展已持续了一段时间。考虑到商朝与夏朝相隔并不遥远,如果商朝有成熟的文字系统,那么夏朝之前是否已有较早的文字雏形是一个合理推测。古代文献中有“仓颉造字”等传说,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早期文字起源的认识与想象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于商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刻辞并得以保存,如果夏代人主要把文字写在竹简、木牍等易腐材料上,那么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,这类材料很难保存到现代,从而导致我们难以发现直接证据。
总体来看,尽管目前缺乏直接的文字材料,金属器物与城市遗存为夏朝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物证。二里头与相关文化遗址显示了从新石器晚期向青铜时代、从村落向城市的演进脉络;而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又说明文字体系在这一区域确有发展基础。换句话说,商朝的辉煌不可能凭空出现,它必然建立在前人文化积累之上。
最后要强调的是,判断夏朝是传说还是史实,最终还是要靠考古发掘与实物证据。随着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各地不断深挖地基,许多被埋藏的古代遗迹才得以重见天日,像三星堆的发现就大大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区域文化的认识。关于夏朝的更多答案,可能正等待着考古学家和建设工地的发现者去揭示——每一次新的发掘,都可能让传说和历史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